“每天底价”是几乎所有连锁超市追求的目的,当所有超市都在每天底价的时候,就已经是红海,就是在酝酿新的机会。
本文探讨连锁超市面临的挑战,怎么样走出底价格-低品质的怪圈,用“好生活,不贵”的理念替换“每天底价”的理念,并且畅想怎么样达成“选好品、建心智、巧定价”。
挑战超市是收益最低的零售业态,连锁超市上市公司,毛收益一般15-25%,纯收益一般1-3%,假如平均销价格格提升5%,这对不少客户而言感觉差异不大,但最后纯收益会提升2-3倍,在习惯每天底价的超市行业,大都不敢贸然提价,只敢压缩本钱。
连锁超市的职员基本上是所在城市最低收入的群体,不少超市的薪酬完全根据当地最低收入标准拟定,同时,超市职员上班时间长,工作强度大。笔者03年入行超市时,同样面积和销售额的超市,其职员编制比目前多70%,可见职员已经压缩到极致。当年不少青年进入超市行业,目前的连锁超市,基本是大姐大妈在工作,对不少超市新人而言,超市是没更好选择的下的出路。
永辉超市的生鲜是其核心竞争优势,但假如永辉超市店铺的生鲜销售占比超越40%,那样这家店铺非常可能没办法盈利,由于生鲜毛利率实在太低了。永辉是爆品底价打法,把最当季的蔬果以当地最底价销售,并且长期无限量提供,这确实打造了底价印象,但同时也牺牲了收益。
永辉的爆品底价打法成效愈加差,直采爆品底价并非高门槛,愈加多的角逐对手在学习永辉。2018年上半年,永辉销售额增长21.47%,但收益降低22.15%,其中一大缘由就是爆品策略的成效消退。
底价方案还带来一些负成效,上午和早上到超市购物的客户以老年人为主,下午晚上17:00-20:00期间是青年到超市消费的高峰,青年更重视品质,更有消费力,但早上和上午的蔬菜水果更新鲜,青年光顾超市时,被挑选过的生鲜产品已经不够丰富和新鲜了。
对价格过于敏锐的客户,会在卖场逐个逐颗逐粒挑选产品,这会干扰高价值客户的购物体验,不少有肯定消费力的客户找不到适合的消费场合,被反复挑选过的底价爆品对他们没吸引力。
过于追求底价,还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,当所有人都在强调价格时,品质自然会降低,底价虽然增加了短期销售额,但低品质也伤害了客户体验,于是进入恶性循环,最后流失客户。
目前不少超市都开通了线上频道,提供迅速送货上门服务,线上订单的本钱结构与线下不同,线下零毛利销售,无额外本钱。但线上订单每单都有拣货,配送本钱,假如客户对价格过于敏锐,只购买爆品底价产品,那样线上每单都会亏损。
笔者过去看到,永辉店铺9.9元/500g的荔枝,在永辉生活APP上是9.9元/份,每份300g左右,线上线下价格不同当然会干扰客户体验,但线下的爆品底价方案不合适线上订单的本钱结构,在不改变线下打法的状况下,只能牺牲线上客户体验。
每天底价吸引了大量对价格敏锐的客户,但超市盈利主要靠对价格不敏锐的客户,高价值客户期望有更合适自己购物的途径,假如出现更合适高价值客户的超市,那样高价值客户的离开,会对每天底价的超市导致致命打击。
新蓝海每天底价已经是红海,当所有连锁超市都在每天底价的时候,就已经在酝酿新机会了。
这几年“消费升级”是热词,由于不少买家想为体验烧钱,为便利买单,想吃少一些,吃好一些,对部分买家而言,天天饮食量有限,时间价值高,有限的资源不可以用于低品质底价爆品上,而要选择品质更好,价格不贵的产品。
笔者觉得,超市定位的新蓝海应该是“好生活,不贵!”,达成的方法是“选好品,建心智,巧定价”。
1、选好品
帮客户选品质产品是基础,超市的定位不仅仅是销售产品的场地,还应该是帮客户选产品的专家。
不少超市只有采购员没买手,采购员只能与Supply chain谈判,善于收取进场费,买手需要了解产品制造过程,了解从材料到产品的本钱结构,了解产品有关的健康问题和潜规则,需要帮助客户选择更好的产品。
有了专业能力的买手,还需要规范引导,笔者前文“数字化超市产品力的钥匙-产品复购率”中提到用产品复购率数据优化产品力,产品复购率是反应产品被重复购买的量化数据,其逻辑基础是,假如客户反复购买某个产品,则说明此产品具备产品力。
一些超市会组织新产品选品会,对新产品考核点评,其中全家这种便利店企业有健全的选品试吃打分步骤,建议连锁超市学习,加大新产品审核。
选产品的唯一原则就是“好产品”,假如某产品类别TOP产品就是好产品(品质+口味+体验),那样就选此产品,不要躲避主流产品,假如某产品类别TOP产品不是最好的产品,那样就舍弃TOP产品,不少产品类别中的TOP产品未必是好产品,TOP是什么原因可能由于其价格低,推广强,重点是要发挥买手的专业能力,概念和选出好产品,销售和主推好产品。
对于水果类产品,可以用甜度器测试甜度,对于品质不佳的生鲜产品要准时调整,客户对品质的投诉要准时解决和追溯。
蔬果还可以增加试吃,先试后买,不只能促进销售,还能增加客户信赖。
2、建心智
选了好产品还不够,还要让客户认同,人是直觉动物,倾向于迅速判断,而非准确判断,有人做过实验,同一个星级大厨,首次穿厨师服饰烹饪,第二次穿便装烹饪,打分者看到烹饪过程,其它无任何差别,烹饪出的料理完全一样,但首次做出的料理获得了明显更高的评分。
怎么样在推广上影响客户,让客户打造高质量的印象,参考以下办法:
01、颜值爆表,卖场装修,风格形象要优化,要有更高的颜值,产品结构要增加高质量,高价格带产品比率,增加进口和网络红人产品占比,不销售低品质底价产品;
02、生鲜包装化,盒马鲜生的生鲜产品全部包装销售,这提升了定位档次感,也防止了逐颗挑选影响购物体验;
03、少做惊爆底价,长期做太多惊爆底价,会吸引对价格过于敏锐的客户,这会干扰高价值客户体验;
04、营销好产品,营销多选高单价高质量产品,譬如苹果营销阿克苏,车厘子营销3J以上的品种,高质量产品营销才能吸引高价值客户;
05、做好买家交流,主推好产品的时候,要介绍为何推荐此产品,产品的价值点在哪儿,可以APP互动方法介绍产品;
06、店铺主推好产品,档期产品选品以产品品质为标准,用多元化的推广方法,让客户感觉到大家的选品理念,譬如投票选品,美味PK赛,2个相同种类产品销售数据PK,产品复购率排名等;
07、提高服务,服务对高价值客户有较大影响,笔者会写一篇文章专门探讨新零售超市的服务,欢迎关注。
去年,笔者与旺中旺超市总经理交流,他们说重新装修了店铺,增加了直采比率,结果销售额和毛利率达成双增长,还有颜值爆表的冠超市,重服务的香江百货,经营结果都远超行业水平,趋势已经十分明显,所以,何不一步到位,以“好生活不贵”重新概念超市店铺了。
3、巧定价
要让职员有更好的收入,要更好的服务,要更好的购物体验,需要适合提升价格。
人类是直觉动物,会用简单的标签判断价值,常常会把价格等同价值,觉得一分钱等于一分货,适合提升价格,不只能达成更多收益,甚至对买家的正向认同有益。
超市的纯收益只有1-3%,假如平均销价格格提升5%,则纯收益提升2-3倍,譬如原价2.8元的饮料,假如价格提升到3元,其实对客户而言感觉相差不大,但其实,毛利率已经提升6.6%。
冰红茶在一般个体超市价格3元,在711便利店3.5元,后者价格高15%,个体超市每天总销售2000-5000元,711便利店每天总销售过万,价格更高的途径销售更好,缘由之一在于711是品牌途径,能对产品背书。
经过上面“选好品、建心智”的落地,已经在买家心目中打造差异的感受,已经是品牌途径,在此基础上调价格,可以被买家同意。
上调价格应该适度,总体控制在5%左右,上调价格应该遵守“敏锐产品不调,可比产品小调,不可比产品多调,自有品牌盈利”四条原则。
1、敏锐产品不调,对于最敏锐的产品,譬如传统超市TOP产品,应该与传统超市同样定价,不上调价格;
2、可比产品小调,对于可比但非TOP产品,可以小调价格,其价格控制在比传统超市高5%范围内;
3、对于不可比产品,毛利率定价比传统超市高10%范围内;
传统超市的自有品牌做得并不好,传统超市的自有品牌的定位大都是底价格,新零售超市因为是品牌途径,具备产品背书能力,其自有品牌应该是选好品质的产品,具备适合毛利率,其定位和盈利能力高于传统超市。
以上调价方法,遵循“不贵”的原则,买家并非要占实惠,而是要超越买家的预期,品质、心智、形象明显提升,价格小幅提升,这就是超越买家预期。
经过以上价格调整,增加自有品牌产品盈利能力,降低惊爆底价营销产品,舍弃对价格过于敏锐的客群,新零售超市的毛利率可以达成5-10%的增长,有能力给职员更好的待遇,给客户更好的服务,达成正向循环增长。
总结本文分析了传统超市面临的挑战,用“选好品,建心智,巧定价”摆脱底价怪圈,进入新蓝海。
选好品的核心原则是真的帮客户选产品,坚持主推好产品,建心智的核心原则是凸显品质,适应客户直觉,巧定价的核心原则是分级定价,“好生活不贵”是核心。
线上订单对新零售超市非常重要,适当的选品和定价是做好新零售超市的重点,本文内容抛砖引玉,欢迎同行交流。